手术中“隐形的守护者”——揭秘麻醉监测的重要性

作者:未知 来源:本站原创 录入者:渠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21日 点击数:

当患者躺在手术台上,麻醉医生一句“睡一会儿就好”后,意识逐渐模糊。但在他们“沉睡”的这段时间里,有一群“隐形的守护者”始终在线——这就是麻醉监测。它像一张精密的安全网,实时捕捉着患者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,让手术在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。

一、为什么麻醉必须监测? 麻醉的本质是通过药物暂时抑制神经系统,让患者失去痛觉、意识或肌肉张力。但这种“抑制”是把双刃剑:剂量不足可能导致患者术中清醒、疼痛;剂量过多则可能抑制呼吸、心跳,甚至危及生命。此外,手术创伤、出血、患者自身疾病等因素,都可能在麻醉中引发意外。

麻醉监测的核心作用,就是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变化,让麻醉医生能在第一时间调整药物剂量或采取抢救措施,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风险。

二、麻醉监测在“盯”什么? 麻醉监测并非单一指标,而是一套多维度的“监测组合拳”,覆盖了生命体征的关键环节:

1. 心电图(ECG) 实时监测心脏的电活动,判断心跳是否规律、心率快慢是否正常,能第一时间发现心肌缺血、心律失常等危险信号。

电极片粘贴细节:

- 肢体导联:右上肢(RA)贴于右锁骨中线与第2肋间交界处下方或右肩靠近腋窝处;左上肢(LA)贴于左锁骨中线对应位置;右下肢(RL)、左下肢(LL)分别贴于右下腹、左下腹髂前上棘内侧附近。

- 胸导联(V1-V6):V1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,V2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,V3在V2与V4中点,V4在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,V5在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,V6在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。

- 注意事项:避开皮肤破损、瘢痕、毛发多的部位,保持皮肤清洁干燥;出汗或油脂多时需先清洁皮肤,防止电极片脱落。

2. 血压(BP) 血压是血液流动的“动力”,过低可能导致器官缺血,过高则可能引发脑出血等风险。监测方式包括常规的袖带测量,或术中更精准的动脉内直接测压。

测量要点:

- 常用位置为上臂肱动脉,被测者取坐位或卧位,手臂自然放松并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。

- 袖带平整缠绕在肘窝上方2-3厘米处,松紧以能插入1-2指为宜,下缘距肘窝有一定距离,避免压迫动脉。

- 特殊情况下(如上肢损伤)可选择下肢腘动脉测量,临床以上臂测量为标准。

3. 血氧饱和度(SpO₂) 夹在手指上的“小夹子”通过红光和红外光,检测血液中氧气的结合程度,判断患者是否缺氧。正常血氧应在95%以上,一旦低于90%,可能提示呼吸或循环异常。

测量知识:

- 定义:血液中被氧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占全部可结合血红蛋白的百分比。

- 常用部位:手指(最常用,选择食指、中指或无名指,需避开污垢和深色指甲油)、脚趾(手指不便时选用)、耳垂(意识不清患者适用)。

- 检测方式:指夹式脉搏血氧仪(无创)或动脉血采血检测(有创)。

4. 呼吸功能 包括呼吸频率、潮气量(每次呼吸的空气量)、呼气末二氧化碳(ETCO₂)等。ETCO₂是判断呼吸是否有效的“金标准”,如果数值突然下降,可能意味着气管导管移位或肺栓塞等紧急情况。

5. 体温 手术中患者暴露在低温环境、大量输液等,可能导致体温过低,影响凝血功能和药物代谢,甚至诱发心律失常。因此体温监测也是重要一环,必要时会通过暖风毯、加温输液等方式维持正常体温。

常见监测部位与方法:

- 鼻咽温:探头置于鼻咽部,反映脑部温度,适用于长时间手术、颅脑手术。

- 食管温:探头放于食管中下段,靠近心脏,快速反映核心体温,适用于各类大手术。

- 直肠温:探头插入直肠6-10cm,操作简单但反应较慢,适用于小儿手术或特殊情况。

- 膀胱温:借助带探头的导尿管监测,反映肾脏灌注,适用于泌尿系统手术。

6. 其他特殊监测 针对复杂手术(如心脏手术、脑部手术)或高危患者,还可能监测脑电活动(判断麻醉深度,避免术中知晓)、尿量(反映肾脏灌注)、有创血流动力学指标等,进一步提高安全性。

三、监测不是“自动报警”,医生才是核心 虽然现代监测设备越来越智能,能自动发出警报,但这些数据最终需要麻醉医生的专业解读。比如,血压突然下降可能是出血导致,也可能是麻醉药过量,不同原因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。

麻醉医生会根据监测数据,结合患者的年龄、疾病史、手术类型等,动态调整麻醉方案:血压低了就用升压药,缺氧了就增加氧气供应,心率快了就分析是否疼痛或容量不足……他们就像“掌舵人”,让患者在麻醉的“航程”中避开暗礁。

四、患者需要配合吗? 对患者而言,麻醉监测是“无感”的——这些设备的连接(如夹手指、贴电极片)不会带来疼痛,也无需患者主动配合。但术前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(如心脏病、哮喘、过敏史)、正在服用的药物,能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设置监测参数,提前做好风险预案。

麻醉监测就像手术中的“导航系统”,用数据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。它或许不被患者直接感知,却是现代麻醉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正是这些实时跳动的数字和曲线,让“睡一觉醒来手术就结束”的轻松背后,有着最严谨的科学守护。

麻醉科:樊睿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