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情绪异常需警惕:早关注,为成长护航

作者:未知 来源:本站原创 录入者:渠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:2025年07月29日 点击数:

在成长的旅程中,青少年的心灵如同一片待开垦的原野,充满无限可能,却也极易遭受风雨侵袭。不久前,肾病内科收治的一名14岁中学生,因长期情绪压抑未被及时干预,最终选择自杀,虽经全力抢救脱离生命危险,但其身体与心灵遭受的创伤,却如一道无法轻易愈合的裂痕,令人痛心。这一案例绝非偶然,它如同一记警钟,重重地敲响在我们耳畔,让我们不得不正视青少年情绪问题背后潜藏的巨大危机。

202507291132595056.png

青春期,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转型期,青少年出现情绪波动本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。但持续的情绪调控异常,绝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“叛逆”。在现实生活中,部分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因未得到足够重视,如隐匿的暗流,在无声无息中逐渐积聚力量,最终引发诸如自杀、自残等极端行为,给家庭带来沉重打击,也让社会为之扼腕叹息。因此,关注青少年情绪健康,强化家庭关怀,做到早期识别与干预,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,已成为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,刻不容缓。

一、认识青少年情绪调控异常

情绪调控异常的定义:青少年情绪调控异常,是指他们无法有效地管理自身情绪,长期陷入持续低落、过度焦虑、易激惹等负面情绪状态,且难以凭借自身力量自行缓解。以初三学生小林为例,他原本性格开朗,积极向上,却因一次月考失利,仿佛被阴霾笼罩,连续两周将自己锁在房间里,拒绝与父母交流。即便家人给予安慰与鼓励,也难以驱散他心中的低落情绪,曾经那个充满活力的少年,变得沉默寡言,判若两人。

常见表现:对曾经热衷的事物失去热情,学习效率大幅下降,睡眠与饮食规律紊乱,社交活动明显减少。某市重点高中的学生小雯,曾是校舞蹈队的主力,在舞台上熠熠生辉,可突然之间,她对跳舞失去了兴趣,成绩也从班级前十滑落至中游水平。夜晚,失眠成了她的常客,躺在床上辗转反侧,难以入眠。面对朋友的邀约,她总是选择回避,曾经热闹的社交圈,如今变得冷冷清清。

诱发因素:青少年情绪调控异常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,包括学业压力、人际关系冲突、家庭环境影响、自我认知偏差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等。比如高一学生小轩,父母频繁争吵,家庭氛围紧张压抑,让他逐渐对家庭产生疏离感。进入新班级后,又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,与同学之间矛盾不断,这些因素相互交织,导致他情绪波动剧烈,最终出现情绪调控异常,陷入痛苦与迷茫之中。

二、情绪问题放任的严重后果

短期影响:青少年若长期被不良情绪困扰,首先会对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造成严重干扰。在学习上,注意力难以集中,知识吸收变得困难,成绩一落千丈;在生活中,与家人、朋友的关系也会变得紧张。初二学生小萱,因长期情绪低落,对学习失去了动力,拒绝上学。回到家中,稍有不如意便与父母爆发激烈争吵,甚至将自己反锁在房间内,拒绝沟通。在学校里,她与昔日好友渐行渐远,曾经亲密无间的友情,如今变得淡如止水。

长期危害:若情绪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,长期积累,很可能发展为抑郁症、焦虑症等心理疾病,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。17岁的高中生小林,从高一开始出现持续性情绪波动,起初只是表现为易烦躁、失眠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并未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半年后他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,不仅学业被迫中断,还需要定期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,原本充满希望的青春岁月,被阴霾所笼罩。

极端后果:部分青少年在情绪危机中苦苦挣扎,却找不到出口,当痛苦达到极致,他们可能会采取自残、自杀等方式逃避现实,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。某地一名初三女生,长期遭受校园霸凌,心理遭受重创,却又无处倾诉。她多次通过割腕来发泄内心的痛苦,试图用身体的疼痛来减轻心灵的折磨。最终,在某个寂静的深夜,她选择从居民楼跳下,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5岁,留给家人无尽的悲痛,也给社会敲响了沉重的警钟。

三、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

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情绪:帮助青少年理解情绪的多样性与合理性,至关重要。情绪如同天气,有晴天,也有风雨,每一种情绪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,没有对错之分。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接纳自身情绪,无论是喜悦、悲伤还是愤怒,都是成长的一部分。当青少年能够正视自己的情绪时,才能更好地与之相处,而不是陷入逃避或抗拒的漩涡。

培养情绪管理能力:教授青少年积极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,是帮助他们应对情绪问题的关键。运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,跑步、打球等运动可以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,让他们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,释放压力,缓解负面情绪;倾诉也不可或缺,鼓励他们在遇到烦恼时,向家人、朋友敞开心扉,分享内心的感受,在交流中获得理解与支持;书写同样有效,通过写日记,将内心的情绪与想法记录下来,梳理思绪,让混乱的内心逐渐变得清晰。

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:学校与家庭应携手共进,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宽松、和谐、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。学校要注重素质教育,合理安排学业任务,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业压力;同时,加强心理健康教育,开设心理咨询室,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,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。家庭中,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,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与支持,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,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下茁壮成长。

四、家庭关怀的重要作用

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:家长要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,放下长辈的架子,以平等、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交流。每天抽出一定时间,与孩子聊聊天,倾听他们在学校的趣事、烦恼,不要急于评判,而是给予理解与支持。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与信任时,自然会愿意打开心扉,分享内心的想法与感受。

给予适度的情感支持: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,是家长的重要职责。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,一个温暖的拥抱、一句鼓励的话语,都能给予他们莫大的力量。比如孩子考试失利,不要一味指责,而是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,鼓励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,重新振作起来。让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满足,他们才能拥有足够的安全感,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。

把握教育尺度:教育孩子需要讲究方法,既不能过度干涉孩子的自主选择,束缚他们的发展;也不能放任不管,任由他们自由散漫。家长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,给予适当的引导与规范,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。比如在选择兴趣班时,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,同时给予合理的建议,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发挥潜力。

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: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,对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有着深远影响。父母要以身作则,相互尊重、关爱,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。一家人可以经常一起参加户外活动、聚餐等,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,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。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,青少年更容易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。

五、青少年情绪异常的早期识别

行为表现异常:如果青少年长时间独处,拒绝参加社交活动,总是一个人待在房间里,或者出现破坏物品、自我伤害等行为,如用小刀划伤自己的手臂、撞头等,这可能是他们内心痛苦无法排解的信号,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警惕。

言语流露消极倾向:当青少年频繁表达“生活没有意义”“感到绝望”“不想活了”等负面想法时,哪怕只是随口一说,也绝不能掉以轻心。这些言语背后,可能隐藏着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,家长要及时与他们沟通,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。

生理症状:一些无明显器质性原因的头痛、腹痛,以及失眠、食欲不振、体重骤变等生理症状,也可能与情绪问题有关。比如孩子突然变得食欲不振,体重明显下降,或者晚上难以入睡,早上又早早醒来,排除身体疾病因素后,要考虑是否是情绪问题导致的。

学业与社交退缩:学习成绩突然大幅下滑,对学习失去兴趣,上课注意力不集中;在社交方面,不愿参与集体活动,与同学、亲友关系疏远,原本开朗的性格变得孤僻内向,这些都是青少年情绪异常的常见表现,需要我们密切关注。

六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:心身疾病科的作用

就医指征:当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持续超过两周,且严重影响学习、生活,如无法正常上学、与家人关系紧张、出现自伤、自杀念头时,应毫不犹豫地及时寻求专业帮助。时间就是生命,早一刻干预,就多一分希望。

心身疾病科的干预方式:心身疾病科拥有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和经验丰富的医生,他们会通过心理评估,全面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;提供心理咨询,帮助他们解开内心的困惑,学会正确应对情绪问题;必要时,还会根据病情给予药物治疗,缓解症状,改善情绪状态。

纠正认知误区:很多人对前往心身疾病科就诊存在误解,认为这意味着“患有精神病”,这种观念是错误的。心身疾病科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困扰、促进心理健康的专业科室,就像身体生病了要看医生一样,心理出现问题也需要专业的帮助。及时就诊,是对自己心理健康负责的表现。

家庭的配合:家长在青少年就诊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要陪同孩子一起就诊,给予他们心理支持,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关爱与陪伴;积极配合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,督促孩子按时服药、接受心理治疗,共同帮助孩子走出情绪困境。

情绪状态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。若长期对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坐视不管,负面效应便会接踵而至。在学习层面,他们难以集中精力,学习效率大打折扣,成绩也会随之滑坡;在社交方面,情绪的不稳定易引发与同伴间的冲突,使得交友之路布满荆棘;更为严重的是,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,青少年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,如焦虑症、抑郁症等,这些病症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。

家长们需时刻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,将其作为日常关注的重点。平日里,多创造与孩子深入交流的机会,营造轻松、信任的氛围,让孩子毫无顾虑地敞开心扉,分享内心的想法与感受。一旦察觉孩子情绪出现异常,例如持续的低落、烦躁、易怒,或是行为习惯发生明显改变,应果断采取行动,及时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、心理医生等,借助专业力量为孩子排忧解难,助力孩子走出情绪困境。

孩子们也要明白,产生情绪是极为正常的现象,绝不应将其视为羞耻之事。当内心感到压抑、难受时,勇敢地向父母、老师倾诉,他们丰富的人生经验能给予有效的建议与温暖的慰藉;与亲密的朋友交流亦是不错的选择,同龄人之间往往更能感同身受,彼此的共鸣能有效缓解情绪压力。此外,还可以尝试通过画画,将内心复杂的情感以色彩与线条的形式呈现出来;或是坚持写日记,用文字记录情绪的起伏变化,梳理思绪。倘若情绪低落的状态持续且难以缓解,一定要牢记,向信任的人寻求帮助并非软弱的表现,而是积极面对情绪、关爱自己的明智之举。

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,需要学校、家庭和医院携手共进,形成强大合力。学校应定期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检查,通过专业测评、心理访谈等方式,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,并提供针对性的辅导与干预;家长在日常生活中,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与陪伴,关注孩子的情绪动态,以身作则,营造和谐、稳定的家庭氛围;医院则要发挥专业优势,配备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、心理咨询师,为出现情绪问题的青少年提供科学、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方案。只有三方齐心协力,各司其职,才能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筑牢坚实的防线,让他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,迎接美好的未来。

审核:贾洋洋  供稿:冯亭 程凤婷 王舒婷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